女大学生就业心态最积极

77.7%的女大学生认为决定就业的关键性因素是自身综合素质。

  对于"女生找工作相貌比能力更重要"的说法,仅有24.5%的女生认同。为储备就业资本,在校期间,女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社会兼职、实习、志愿者服务、社会调研和勤工助学等。

  在就业中感受进步。37.6%的女大学生感觉"有收获,看到自己的不足"。

  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就业压力成为女大学生生活中的主要问题;二是就业观念需要调整;三是对自主创业认识不够;四是性别歧视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比较普遍。

  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女大学生总体能够积极应对就业,表现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是江苏省妇女研究所近期就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专题调查显示的状况。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座谈会的方法进行。江苏省妇女研究所在该省10所高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91份,有效回收率为99.1%。其中女生530人,占53.5%,男生461人,占46.5%。同时分别召开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等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群团组织、高校、企业等方面的座谈会。

  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对于就业问题,总体能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主要表现在--

  自信面对就业,注重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在关于"什么是就业中的决定性因素"的选择中,居前三位的是:自身综合素质,占77.7%;相关工作经验,占40.8%;家庭、熟人等社会关系,占33.2%,并且,自身综合素质的选择率远远高于其他选项,毫无疑问地成为女大学生心目中决定就业的关键性因素。同时,40.8%的女生把相关工作经验看做是第二位的决定性因素,表明女生注重经验,具有务实精神。

  对于求职障碍的看法,女生中有23.6%的人认为是自身综合能力不够,位居第一位。这说明女大学生重视综合素质,并把就业压力转化为成才动力。对于"女生找工作相貌比能力更重要"的说法,仅有24.5%的女生认同,71.4%的女生不认同,这表明女生更注重内在素质修养,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形象。

  努力储备就业资本,积极争取社会认可。问卷通过三个指标来反映女大学生就业资本的积累情况,即参加哪些社会活动、主要目的是什么、拥有哪些技能证书。

  在校期间,女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社会兼职、实习、志愿者服务、社会调研和勤工助学等,比例分别为55.5%、53.2%、42.0%、27.3%和27.0%。

  关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居前两位的是"积累面向社会和今后工作的资本"、"提高思想修养、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比例分别为55.4%和50.3%。可以看出,她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非常明确。

  专业技能证书也被女生看做是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毕业之前,她们积极考取的有关资格证书,以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英语四六级证书最普遍,分别有74.6%和71.9%的女生拥有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英语四六级证书。

  就业中感受进步,对未来充满期待。在整个求职过程中,37.6%的女大学生感觉"有收获,看到自己不足",33.8%的人感觉"在挑战中得到了锻炼";感到"压力很大,紧张"的女生占16.0%,感到"心烦意乱"、"沮丧,有挫折感"的女生分别有3.8%和4.2%,比例较小。毕业在即,她们都表示了对前途的乐观,希望自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拥有美好的未来。

  从调查来看,女大学生就业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就业压力成为女大学生生活中的主要问题。45.4%的女生认为就业压力是困扰生活的最大问题,男生为42.6%,女生比男生高出2.8个百分点。

  二是女大学生就业观念需要调整。总的看来,女生比男生更加注重收入、福利和工作稳定,而在自我发展的主动性上低于男生。在正规就业岗位紧缺的情况下,仅有13%的女生愿意从事非正规就业。

  三是女生对自主创业认识不够。仅有24.8%的女生愿意自主创业,在学校期间,仅有6.3%的女生从事过自主创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仅有2.6%的女生很了解促进大学生创业政策。部分女大学生自身的社会成就意识不强。

  四是性别歧视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比较普遍。对于用人单位存在歧视女生的现象,有78.1%的女生和68.9%的男生认同。女大学生如何面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25.4%的女生力争说服用人单位给自己一个机会,22.6%的女生准备继续深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13.1%的女生准备再多考一些证书,11.5%的女生打算降低求职标准先把工作定下来,只有7.5%的女生能够据理力争,必要时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

  从中可以看出,女生对于性别歧视,更多表现出了一种无奈,较少求助于法律,而倾向于通过自身的继续努力来弥补这种不公平。

  参与调查的江苏省妇女研究所有关人士指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要依法反对性别歧视,保障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要建立经济补偿和表彰奖励制度,激励用人单位吸纳女大学生就业;要进一步加强观念引导,推动女大学生自主创业;要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素质;要加强国策教育宣传,营造有利于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社会环境。

     来源:东北教育网